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对人民身体健康、经济社会带来影响冲击。特别是疫情使得外贸需求订单减少,生产能力下降,人员出入境、跨境物流、检查检疫等管控升级,叠加原油市场大幅波动、金融市场剧烈震荡等因素,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资金链受到严峻挑战。蔓延全球的新冠疫情,也对塑料行业企业的生产、供销、出口等多个方面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塑料行业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 塑料行业积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到目前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疫情期间,中国塑协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积极履职尽责,第一时间成立了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积极与武汉慈善总会、北京市慈善总会等协调沟通,打通企业捐款渠道,动员发挥行业企业积极捐款捐物。塑料行业企业也积极响应国家有关部门及各级政府的防控号召,驰援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及各地的医疗设施建设,捐款捐物,积极组织防疫物资及为防疫物资提供原辅材料的生产。据不完全统计,塑料行业企业在这次抗击疫情过程中捐款超过5000万元,捐献各类物资超过6000万元。同时,积极组织行业企业复工达产,保证应急物资生产和供应,努力降低疫情造成的损失。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积极组织行业企业进行各种抗击疫情急需物资以及生活保障物资的生产和供应。如医用手套、输液袋、输液器、医用护目镜、医用内衬膜等医用塑料材料和产品,以及各种塑料管材、门窗、板材、防渗膜、防水卷材等医疗建设重点物资,盛装消杀用品的塑料桶、瓶,药品、食品包装瓶、膜、袋等抗疫物资包装材料,农业春耕用的农用薄膜、塑料编织袋等保障人民生活的必须塑料用品等,在疫情防控、保障社会正常生活运转和菜篮子米袋子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示了塑料行业企业的责任担当和真情奉献。 二 2020年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 2020年1-3月,全国塑料制品行业汇总统计企业累计完成产量1514.65万吨,同比下降22.91%,增长率比上年同期降低了26.43%;16226家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3349.34亿元,同比下降21.03%,增长率比上年同期降低了29.91%;实现利润145.45亿元,同比下降19.38%,增长率比上年同期降低了35.45%;营业收入利润率为4.34%,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03%;塑料制品累计出口额144.58亿美元,同比下降9.46%,增长率比上年同期降低17.04%。 2020年1-3月与1-2月相比,塑料制品累计完成产量、收入、效益、累计出口额降幅收窄。 三 调研疫情对塑料行业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中国塑协认真调研行业形势,研究复产复工、保障行业运行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1、行业企业的基本情况 为更好的服务行业企业,了解疫情的影响及复工复产情况,倾听企业的声音,反映企业诉求。中国塑协分别进行了三次调研,681家企业发回调查问卷。 2、 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 (1)需求不旺,订单减少 受疫情影响,下游产业复工推迟、需求不旺,订单减少,如:装饰、装修及房地产需求推延,造成塑料管道、塑料门窗、PVC发泡板材、XPS及EPS保温板材等产品订单减少,大部分企业3月份前没有订单或者消化前期已签合同订单。箱包、制鞋、家具、家居、服装、汽车配件的需求减少,造成人造革合成革、弹性体、聚氨酯、塑料鞋、塑料家居等制品的订单减少。 疫情造成交通受阻,业务人员无法实现现场推销,大型商场、超市、及建材等市场关闭,加之与大型市场合作费用高,传统方式销售业务等受到影响,造成订单减少。 疫情发生以后,各省市普遍对流动人口和外出打工返乡人员采取隔离观察等限制性措施,导致异地员工返程返岗困难,上下游企业复工参差不齐,加之货物运输受阻等原因,劳务链、产业链、供应链没有完全恢复,经济循环不畅,复工不达产的现象较为普遍。 (2)原料价格波动,加大企业运营风险 受国际原油价格下跌产业链共振响应影响,一些原料如EPS、聚酯切片等价格暴跌,国内苯乙烯价格累计下跌3000元/吨,EPS原料价格一度跌至7000元/吨左右,聚酯切片从1月份的6825元/吨,最低跌至4300元/吨,加重市场恐慌情绪;另一方面,防疫用塑料制品如防护服用透气膜、口罩用熔喷布等产生了爆炸式的需求递增,对透气膜专用料、熔喷专用料等呈现井喷式的需求,造成部分聚丙烯(PP)原料价格大幅上涨,加大了以聚丙烯为原料生产的塑料家居用品、中空包装容器制品、塑料编织制品等行业的经营成本,这部分成本又无法转移到下游,企业盈利空间被挤压,经营遇到困难。 (3)营业收入减少、运营成本高造成企业现金流紧张 疫情期间,企业收入锐减,而经营成本不减,下游回笼资金账期延长,给资金流动带来困难,企业面临经营压力。前期调研中,80%的企业预计一季度营收将显著降低。绝大部分地区针对疫情出台的相关帮扶政策落实较好,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压力,但仍有八成以上的企业认为资金(现金流)压力将在短期内对企业经营产生持续困扰。 (4)欧美主要经济体供应链中断的风险加剧,出口贸易形势严峻 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特别疫情最严重的美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关建设大都暂停,港口也大面积关停,全球国际贸易供应链断裂,出现一取二退持续减的局面,即取消合同订单、口岸封闭全部退货、接受外单明显持续减少的现象。出口量大的生产企业认为,市场需求不能迅速恢复,5-6月将面对更加严峻的局面,2020年企业亏损不可避免。同时,本次疫情的爆发,导致各国重构独立、完整、安全的产业链模式情绪加重,贸易安全不确定性增大,外贸形势将更加严峻。 3、 机遇与挑战 (1)抓住新基建项目机会,拓宽市场 随着疫情逐步控制,前期由于开工复工迟滞所积累的市场需求将集中释放,生产、投资与消费恢复性增长,带动经济回升。一是国家要维持经济平稳和发展,房地产对GDP的拉动作用至关重要,已经出台34万亿新基建项目,推动5G网络、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老旧小区改造。4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今年各地计划改造城镇老旧小区共计3.9万个,比去年增加一倍,当前全国460亿平方米建筑中,老旧小区存量达100亿平方米,市场潜力巨大;三是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此次疫情表现出我国现有医疗与公共卫生系统不充足的问题,疫情之后,国家会把一部分钱投资到公共卫生设施建设项目上。这些将为建筑、装饰、装修相关的塑料制品行业提供新的市场机会。 (2)疫情催生新业态发展,传统产业加速转型 疫情期间,新业态有了更多试验场,加速企业转型升级。 应对疫情催生并推动了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新产业新业态迅速补位,云端互动、数据拼单、借网络直播带货、靠工业互联网转产等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形成发展新动能。过去,远程办公行业活跃在部分企业内部,疫情让网络办公迅速普及,用户量大增;智能货柜、无人机送货、无人车载等大显身手,这些产品中塑料都是最基础的材料。疫情防控期间,人口流动受到阻滞,传统零售、商贸受到冲击,线上订单势头猛;传统展销受限制,线上直播展销受热捧;在生产端,不少企业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抓,催生出制造端的共享员工等新业态发展模式。 通过这次疫情,人们的日常防护、健康意识有所加强,大健康产业及与抗疫相关的防护用品、医疗器械、健身器械、智能产品、康养、家庭办公器材、健康塑料家居、医用包装、环保包装、抗菌防菌防病毒防污等一系列产品需求会持续上升,为塑料及相关产品带来发展机遇,如各种食品、医药包装薄膜制品,用于生产防护服、手术服内衬膜,聚乙烯(PE)透气膜,PC护目镜,面罩、X光片使用的APET片材,高性能、透气性好、抗菌杀毒、绿色环保的塑料包装膜、桶、瓶、袋等,抗菌合成革材料、家居用品等。 3、 短期冲击为主,长期将恢复平稳发展 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对塑料加工业一季度经济指标产生了一定影响,进入疫情常态化,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经济开开启恢复期。从实体经济转型到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刺激市场消费,再到资本市场有序开启,都会进入一个相对积极宽松状态。同时,我国是一个人口排在世界第一的发展中国家,有着巨大的国内市场,发展的潜力和空间较大。随着疫情的控制,员工到岗,生产、生活秩序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恢复,正常的塑料制品需求将持续上升,塑料行业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 四 发展建议 1、要坚定发展信心 疫情虽然对我国的经济社会以及经济运行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冲击,但是这种冲击是短暂的也是可控的。总体情况来看,行业长期向好的势头没有变。虽然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是政策上有支持,市场上有需求,行业有愿望,发展有预期。综合这些资源,定能促进行业企业在生存中继续发展。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有效成果持续巩固,产业链复工复产进程扎实推进,企业生产需求逐步正常,大众消费潜力逐渐释放,基础产业支撑有力,市场预期总体稳定,经济活跃度提升,相信行业发展定会呈现稳中有进的发展势头。 2、用好政策支持,积极寻求外部资源支持 疫情期间,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政策,包括阶段性减税降费、减免企业社保费、延缓清偿到期贷款、降低利息负担、以及人才引进、稳岗补贴等政策,企业要学好把握各项政策的适用范围,用好各类支持政策,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 3、主动搞好上下游产业链协同配合 我们更要加强产业链的交流与合作,上下游联动共同应对目前的困难,产业链之间相互支持,协同配合,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促进合作共赢。 4、练好内功,加强科技创新,提升竞争力 新的情况下,企业更要苦练内功,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与技术攻关能力,加强培训学习,加强对企业自身的改进,加大研发投入的力度,开发有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增强精品制造意识,提升产品品质和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5、适应市场变化,创新营销模式 调整销售渠道重点。保障传统销售渠道基本盘不动摇,新兴销售渠道如互联网销售平台、网上交易会、展会等要抢占先机,及时调整营销模式,为抓住疫情后恢复趋势做好准备。同时,高效产销协同,紧密跟踪需求端变化,全价值链摸底统筹,提前布局营销策略。 外贸为主企业,应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提升出口转内销产品市场份额。(来源:中塑协) |
不能为空
不能为空